固态硬盘何时取代机械硬盘?你知道吗?

来源:无厘头小学弟 | 2020-12-15 13:48:51 |

SK海力士在不久前宣布其已完成了176层3D堆叠技术的开发,如果该项技术用于QLC颗粒,则SSD(固态硬盘)的最大容量将轻松突破4TB,同时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

同时要注意的是,176层还远远不是3D堆叠的极限,三星在去年上海的GSA MEMERY+论坛上就曾表示,NAND的堆叠层数将在10年内达到1000层!

在QLC普及之后,SSD的价格开始加速下降,主流产品目前每GB的零售价约为0.7元人民币。机械硬盘(HDD)则要看单个产品的容量,以出货量最高的2TB容量硬盘为例,每GB零售价大约为0.15元人民币。

看起来HDD在成本上还拥有较大优势,不过以3D堆叠技术差不多每年增加100层的速度,这一差距将继续快速缩小,何况SSD还有在成本上更加丧心病狂的PLC颗粒尚未出战。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在于,大众市场对数据存储设备的容量需求有比较明显的边际效应,目前以2TB为边界,超过这个容量后的产品出货量则开始大幅下降。这就使得尽管SSD在单位容量成本上还存在较大劣势,但在产品最终售价上相比HDD其实差距也不大,同样不会超出大部分用户的购买能力。并且其相对机械硬盘的诸多额外优势完全可以弥补价格上的差距。

除了以上优势外,HDD令人头疼的随机物理故障(硬盘在远低于其无故障时间内损坏)是另一个几乎致命的缺陷,这与QLC较少的覆写次数不同,后者的剩余寿命更容易被预测,并且随着容量的提升,SSD的寿命也会得到明显改善(容量越大,同样数据量的覆写次数就会减少)。商用市场可以通过RAID等技术来确保HDD内的数据安全,但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浪费大量存储空间来确保数据不会丢失就不是大部分人愿意付出的代价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SSD的出货量不断提高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HDD则从2012年开始了不断下滑之路。

不过HDD厂商们并没有放弃抵抗,毕竟除了价格外,HDD尚有大容量的优势一时无法被取代,因此,继续扩大这一优势就成了必然之选,从CMR(传统垂直磁记录)到臭名昭著的SMR(叠瓦式磁记录)再到尚未上市的第三代磁记录技术MAMR(微波辅助磁记录)/HAMR(热辅助磁记录),机械硬盘的容量也在疯狂扩张之中。

三大厂(西部数据、希捷、东芝)中,东芝的MAMR硬盘将于明年一季度末率先出货。单碟容量2TB,最终产品为9碟18TB的标准3.5寸硬盘。尽管容量相当巨大,不过多达9碟的配置及新技术的首次量产都不免让人担心其可靠性。

而同样是明年,民用SSD的最大容量也将来到史无前例的8TB,加上最善于白菜化的国产厂商(如长江存储)的加入及产能提升,SSD的每GB零售价有望进入0.5甚至0.4元人民币以内,尽管在最大容量上距离HDD仍有不小差距,西卡西,又有几个人会用到如此大容量的产品呢?

SSD另一个不太为人知的好处是,其全固态无机械活动部件的特性非常适合接入长期不关机的带USB接口的路由器,从而成为家庭存储中心,之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即可很方便地通过局域网访问实现数据保存、转移及视频远端播放等功能。

个人认为有很大的可能,MAMR/HAMR这一代会成为机械硬盘的绝唱,在五到十年后,HDD将彻底退出主流市场,和曾经的录像带、胶片一样,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